北京大学潘钧教授莅临我校开展讲座
2017年 5月7日下午,北京大学红世一足666814日语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潘钧老师莅临我校,在本部艺术楼报告厅为红世一足666814师生进行题为“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——从语言的临摹性谈起”的讲座。我院副院长赵晶辉教授及日语系全体师生参加讲座。
潘钧教授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、同志社女子大学和创价大学留学或进修。编著有《认知语言学入门》、《日语语言学》、《日语知识百题》、《日语概论》;译著有《日语概说》、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南欧卷》;曾参加《讲谈社中日辞典》、《东方中国语辞典》和《讲谈社日中辞典》的编纂;发表论文四十余篇。
潘钧教授围绕“认知语言学”这一主题,从语言的临摹性谈起,结合文学著作和日常生活中汉语、英语和日语等语言的表达差异,以及语言使用者所处的主观层面等角度展开讲座,深入浅出,生动有趣地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展现给我院日语系师生。
潘钧教授首先通过自己阅读日本文学作品的体验谈起,指出日本文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细节之美,其内容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瞬间与细微之处的体会与感受,继而引出日本文化中的“临场感”的概念,即日本人的“视点优位”。
随后潘钧教授通过对比“差一点没死了”与“差一点死了”、“差一点中奖了”与“差一点没中奖”等几组例句的意义,引发了全体师生热烈的讨论和互动,并指出语言所表达的不同意义与说话人的心理期待有关,由此导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、发展和理论基础,图文并茂,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与原型理论、比喻与范畴扩展和意象图式理论。
潘钧教授通过对比分析日、英、汉语言材料,着重讲解了认知语言学中“象似性”和“识解”的深层含义。从话者的视角、时间的表达、移动动词的视点、指示词、感情形容词等方面比较日、英、汉语在“识解”上的不同。潘钧教授列举中国与日本车站取名差异,中国车站叫“大学站”的话,日语中则为“大学前”,一个“前”字之差即典型的视点语言差异所造成的语言差异。日本人习惯于把自己带入场景中,将视点尽可能的放在自身,而中国人则是以一种宏观的客观视角描述事物。
最后,潘钧教授强调了开展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必要性: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有助于比较不同语言的差异,并将其运用在外语的教学实践;认知语言学重视解释与整合,通过对其规律研究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,提高学习效率,使学生能够习得更加地道的,符合母语话者表达习惯的外语。
讲座最后是提问互动环节,现场师生本次讲座内容与自身在教学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,潘钧教授细致地为师生解疑答惑,并加深了全体师生对本次讲座内容的理解。